论坛广播台
广播台右侧结束

主题: 族谱编修的目的

  • 草根
楼主回复
  • 阅读:965
  • 回复:0
  • 发表于:2014/10/12 15:30:16
  • 来自:重庆
  1. 楼主
  2. 倒序看帖
  3. 只看该作者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大足社区。

立即注册。已有帐号?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族谱编修的目的




    所谓的目的,即是在做这件事上,想要达到的效果,也就是说你为什么想做这件事?做这件事是为了什么?我们今人与先祖,撰修家谱目的主要有四:追根溯源,认祖归宗;辨析亲疏,杜绝混冒;收宗睦族,凝聚人心;弘扬祖德,启迪后人。最终达到“彰先贤,砺后人,抢史迹,撮精英,使族人守法敬业,崇尚道德,争做新人,为国效命,为梓里贡献绵力”。

1.追根溯源,认祖归宗。国人修史,首列建置沿革,以彰山川之峻秀,人文之荟萃,物阜而民丰,足显太平之盛世;而氏族之修谱,成例是首在追根溯源,不忘本来。然则,木本水源之思,是华夏民族的天然本性,所谓“人之有祖,犹木之有本,水之有源。根深则叶茂,源深则流长,祖盛则子孙蕃”,华夏之民本于根性,而追根溯源,考察本姓氏之来源,以及始祖为谁?故各姓氏,无论是古还是今,编修族谱,首要弄清本氏族的由来和始祖是谁,于以正本清源,认祖归宗。当然,修谱要受时代影响,旧社会特別是封建社会,人们在修谱时,受“天人合一”封建思想和等级制观念的影响,难免不有攀附之嫌,举如郭崇韬拜汾阳王,为人所讥诮;杨广之后耻言先世,为人所不耻。因此,封建时代溯源追根就成为撰修家谱首要目的。太原市小店区戴家堡村清乾隆年间“侯氏家谱原序”称:“尝闻物本乎天,人本乎祖。祖也者,固人生之本,始知所自出,而亦世系之流传所共演者也。我侯氏始祖……”祖是发源和繁衍的根本,世民焉有不慎。

对此,古人已相当重视,在明代广东地区著名学者陈白沙先生的文集中,收录了几篇他为本地一些大族编撰的族谱所作的序文,可以说明其事。以下是其中两篇序文的摘录: 
《汤氏族谱序》曰:“汤氏,邑之著姓也。自言先汴人,随宋南渡,居岭南南雄。世远失传,今以始自南雄迁古冈曰统者为一世祖。统以上无考。谱亡于元季之乱,续之者唐府伴读八世孙有容也,退庵邓先生序之,予惟世家之谱可观,不援不附,如汤氏,亦良谱也。内则贤妇女,外则贤丈夫,相与修缉维持,既亡而复存。汤之子孙念之,亦允蹈之。”


《绿围伍氏族谱序》曰:“伍氏系出汴粱,先世有仕宋为岭南第十三将,卒於官,遗其二子,新会遂有绿围之伍,曰朝佐,曰朝恺,今为绿围始迁之祖。而氓又始迁之祖师自出,所谓第十三将者是也。氓以上世次莫详,今断自可知以氓为第一世。自氓而下,或隐或仕,垂三、四百年”。 
  陈白沙为之作序的这两个家族,都是明代新会县的大族,但当时他们编撰族谱时,所能记述下来的世系,都只能追溯到宋代的入粤祖,汤氏声称他们原来有谱,但亡于元季之乱,伍氏则未提及原来是否有谱。但无论如何,这些大族在明代前期编撰族谱时,所能追溯的祖先,只是到宋代,再往前,往往就无法考查了。正因为如此,陈白沙对于当时一些人攀附家世的做法是很不以为然的。他在《周氏族谱序》中这样写道:“公以弘治己酉始至白沙。未几,公复来;与言家世缨簪,以其族之谱请序以付梓。予以不敏弗许。数载之内,屡致书嘱邦伯东山刘先生、按察使陶公交致其恳。既而,公复以书来,曰:“吾周氏自昭信以上居洛阳,世次无考。令谱断自可知,以昭信府君为第一世祖,其不可知者阙之,不敢妄有攀附,以诬先代而诳後人。先生幸为某序之,将无负於先生之言。”某於是不敢复以不敏辞於我少参公,而嘉周氏之谱不务穷於远,为信谱也”。 
  陈白沙这样说,似乎在表明一种态度,如果有人在当时编撰的家谱中追溯到很久远的世系,他是绝不相信的。他一再强调只有不援不附的,才是“良谱”。他痛诋当时攀援附会的风气,认为,“务远之详孰信,好大之同自诬”,他说:家之谱,国之史也。本始必正,远近必明,同异必审,卑而不援高,微而不附彰,不以贵易亲,不以文覆愆,良谱也……修谱者不知世之重也,援焉以为重,无实而借之词,吾不欲观也。 
  所以,当《周氏族谱》请他作序时,开始他并不答应,后来申明了早期世次无考,“其不可知者阙之,不敢妄有攀附”,他才应允承修。


2、辨析亲疏,杜绝混冒。旧时代,朝代不断更迭,战乱仍频,水火虫灾累累发生,流亡迁徙,十分频繁,而且范围广,路程长,故尔族谱,就成为维系宗族唯一手段,所以宗人视族谱为传家宝,无论是什么原因迁徙,总是谱随人迁。大凡望族和文墨之家,都有族谱,无者会受鄙视。不仅如此,还因为:有的人为了博取功名,参与科考,希受恩宠,获得一官半职,没有族谱进不了考场,无以对答帝问;有的人为谋占风水,以伪谱招摇;有以螟蛉,冒充嫡庶,谋占田产;还有迫迁异地,为避受欺凌,妄攀门第。甚有勾结外姓谋占风水,该谱又在荣昌兵部尚书喻思徇的帖中讲,“不肖奸徒,同一般无耻亲戚设谋,勾引高安县王云老令郎鐲金买地,逼处祖墓右手造葬”。

3、收宗睦族,凝聚人心。谱书载道:“宗族者,祖宗之枝什也。薄视宗族即薄视祖宗,葛藟犹能庇其本根,況人乎哉!范文正公云:‘宗族于吾固有亲疏,自吾祖宗视之,均是子孙,固无亲疏也’”。是故“血浓于水”,同宗之者,本属血统,无需分出亲疏,宜皆礼让相接,恩义相维。即间有事端,应委曲调停,务使平心退让。所谓虽小忿,而不废懿亲也。若以少侮长,以尊凌卑,恃富欺贫,恃强欺弱,非宗人之行为。谱书又云:“兄弟者,分形同气之人也。昔有诗云:‘同气连枝各自荣,纤微言语莫伤情;一回相见一回老,能得幾时为兄弟’;‘兄弟同居忍便安,莫因毫末起争端;眼前生子又兄弟,留与儿孙作样看’”。摒弃宗人“相逢为路人”鄙俗,做到喜相庆、哀相吊、弱相扶、孤相恤,婚姻有别,尊卑有序,使血浓于水的感情,在同宗姓氏中煥发燃烧,而不致兄弟鬩牆。今人虽重血统,但不唯血统,实际婚姻相配后,不是血统,也成血统,故不能强求血统,人人皆兄弟。如此而视天下人,整体国民,就能像国父孙中山所讲,由宗族团结,最终达到全民族团结。

    4、弘扬祖德,启迪后人。人们在编修族谱时,不难发现两个共象:一是辑录了家族史上许多人物传记;二是始祖(包括得姓始祖和迁居的创业始祖,有的族谱称为基祖)总是在艰苦创业之后,广行仁善,开办学校,培育后代。对此引发人深思,这是为什么?思来想去,转到一个问题上,“弘扬祖德,激励后嗣”。读了先辈的感人事迹,不自觉地激发自身,要努力奋发,决意“立功、立言、立德”,为后世做出榜样。比如美国历史上有这样两个家族,对宗人很有启发作用。著名哲学家愛德华,他八代人中出了13位大学校长、100多位教授、80多位文学家、20多位议员、1位副总统。另一个是臭名昭著的酒鬼赌徒珠克,他八代人中有300多个乞丐和流亡之徒、7个杀人犯、60多个诈骗犯和盗窃犯(《民主与法制》总96期)。“但愿名垂千古,不要遗臭万年”,人们总是趋向前者,不学后者,这是人类社会的共象。正因为有此共象,才使中华传统美德,得以延续和流传,代代相传,成为世界文明的一朵奇葩。
关注姓氏文化
  
二维码

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

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 微信登陆
加入签名
Ctrl + Enter 快速发布
安全联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