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坛广播台
广播台右侧结束

主题: 族谱编修的目的

  • 草根
楼主回复
  • 阅读:1379
  • 回复:0
  • 发表于:2014/10/15 9:10:42
  • 来自:重庆
  1. 楼主
  2. 倒序看帖
  3. 只看该作者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大足社区。

立即注册。已有帐号?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

  族谱编修的目的



        所谓的目的,即是在做这件事上想要达到的效果,也就是说你为什么要做这件事?做这件事又是为了什么?我们中华民族,历来具有崇拜祖宗的观念,故对撰修家谱,承秉“万姓一统”、“万姓归宗”的理念,而给编修族谱以“记录中国历史的私家档案”的定位。但对这一定位,由于时代之不同,故其编修目的也略有变异,比如在修谱开始之时,只表明昭穆;在魏晋极盛时,则供选官,别婚姻;在宋朝转型时期,又向教化功能发展;以至到明清时期,则向家族资料库发展。不管怎样发展变化,但万变不离其宗,都始终围绕“追根溯源,认祖归宗;辨析亲疏,杜绝混冒;收宗睦族,凝聚人心;弘扬祖德,启迪后人”这样四大目的。在表明为什么编修族谱时,有的称目的,有的称宗旨。如孔氏在修谱时讲,希达“详世系、联疏亲、厚伦谊,严冒紊,序昭穆,备遗忘”之目的。而方氏在修《中华方氏全族统谱》时,提出“尊宗睦族,弘扬祖德;搶救史料,振兴家族;追本溯源,理顺脉絡;纠错补漏,完善统谱;启迪后昆,耀国荣族”四十字的修谱宗旨。无论是目的或是宗旨,最终收到“敬祖宗,睦宗族,抢史迹,撮精英,彰先贤,砺后人;使族人守法敬业,崇尚道德,争做新人,为国效命,为梓里贡献绵力”的效果。现将四大主要目的,分述如下:

 

        1、追根溯源,认祖归宗。国人修史,首列建置沿革,以彰山川之峻秀,人文之荟萃,物阜而民丰,足显太平之盛世;而氏族之修谱,成例是首在追根溯源,不忘本来。然则,木本水源之思,是华夏民族的天然本性,所谓“人之有祖,犹木之有本,水之有源。根深则叶茂,源深则流长,祖盛则子孙蕃”,华夏之民本于根性,而追根溯源,考察本姓氏之来源,以及始祖为谁?故各个姓氏,无论是古还是今,编修族谱,都有“叙本系、述始封”的传统,目的在于弄清本氏族的由来和始祖是谁,于以正本清源,认祖归宗。所以家谱中的姓氏源流,成为家族血统的证明文献,堂号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识,它显示姓氏发源的地缘关系,它具有联系姓氏与宗族关系的意义,也是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一。当然,修谱要受时代影响,旧社会特別是封建社会,人们在修谱时,受“天人合一”的封建思想和等级制观念的影响,难免不有攀附之嫌,举如郭崇韬拜汾阳王,为人所讥诮(见《汾阳传》);杨广之后耻言先世,为人所不耻。因此,封建时代溯源追根就成为撰修家谱首要目的。太原市小店区戴家堡村清乾隆年间“侯氏家谱原序”称:“尝闻物本乎天,人本乎祖。祖也者,固人生之本,始知所自出,而亦世系之流传所共演者也。我侯氏始祖……”。始祖是发源和繁衍的根本,世民焉有不述,述则焉又不慎。

        追根溯源,务求实事求是,决不攀附,如此才堪称良谱。明人方孝儒言道:“有征而不书,则为弃其祖;无征而书之,则为诬其祖”。对此,古人已相当重视溯源务求真实,今以广东地区明代著名学者陈白沙先生为例,在他的文集中,收录了他为本地一些大族编撰的三篇谱序,就可以说明其事。   

        第一篇《汤氏族谱序》言道:“汤氏,邑之著姓也。自言先汴人,随宋南渡,居岭南南雄。世远失传,今以始自南雄迁古冈曰统者为一世祖。统以上无考。谱亡于元季之乱,续之者唐府伴读八世孙有容也,退庵邓先生序之,予惟世家之谱可观,不援不附,如汤氏,亦良谱也。内则贤妇女,外则贤丈夫,相与修缉维持,既亡而复存。汤之子孙念之,亦允蹈之。”  

        第二篇《绿围伍氏族谱序》中讲:“伍氏系出汴梁,先世有仕宋为岭南第十三将,卒於官,遗其二子,新会遂有绿围之伍,曰朝佐,曰朝恺,今为绿围始迁之祖。而氓又始迁之祖师自出所谓第十三将者是也,氓以上世次莫详,今断自可知以氓为第一世。自氓而下,或隐或仕,垂三、四百年”。

        陈白沙为之作序的这两个家族,都是明代新会县的大族,但当时他们编撰族谱时,所能记述下来的世系,都只能追溯到宋代的入粤祖,汤氏声称他们原来有谱,但亡于元季之乱,伍氏则未提及原来是否有谱。但无论如何,这些大族在明代前期编撰族谱时,所能追溯的祖先,只是到宋代,再往前,往往就无法考查了。正因为如此,所以陈白沙对那些人攀附家世的做法,则不以为然,他在《周氏族谱序》中表明了态度。在该序中这样写道:“公以弘治己酉始至白沙。未几,公复来;与言家世缨簪,以其族之谱请序以付梓,予以不敏弗许。数载之内,屡致书嘱邦伯东山刘先生、按察使陶公交致其恳。既而,公复以书来曰:‘吾周氏自昭信以上居洛阳,世次无考。今谱断自可知,以昭信府君为第一世祖,其不可知者阙之,不敢妄有攀附,以诬先代而诳後人。先生幸为某序之,将无负於先生之言’。某於是不敢复以不敏辞,於我少参公而嘉周氏之谱不务穷於远,为信谱也”。 

         陈白沙认为,良谱决不攀附,如果有人在家谱中追溯到很久远的世系,他是绝不相信的,只有不援不附的,才是“良谱”。他痛诋当时攀援附会的风气,认为“务远之详孰信,好大之同自诬”,他说:“家之谱,国之史也。本始必正,远近必明,同异必审,卑而不援高,微而不附彰,不以贵易亲,不以文覆愆,良谱也……修谱者不知世之重也,援焉以为重,无实而借之词,吾不欲观也”。所以,当《周氏族谱》请他作序时,开始他并不答应,后来申明了“早期世次无考,其不可知者阙之,不敢妄有攀附”,他才应允承撰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2、辨析亲疏,杜绝混冒。旧时人们,把族谱视为传家宝,有者受到尊重,无者会受鄙视,大凡望族和文墨之家,都有族谱。究其所以,一是旧时,朝代不断更迭,战乱仍频,水火虫灾累累发生,流亡迁徙,十分频繁,而且范围广,路程长,故尔族谱,就成为维系宗族唯一手段;二是族谱成为仕进阶梯,人们为了博取功名,参与科考,并希受恩宠,欲获一官半职者必须有谱,没有族谱就进不了考场,没有族谱也无以对答帝问;三是有的人为谋占风水,以伪谱招摇;四是有以螟蛉,冒充嫡庶,谋占田产;五是被迫迁到异地,为避受欺凌,妄攀门第。如果有了族谱,前述现象就能制止与克服。比如《中华喻氏通谱》(巴蜀书社2010年出版)就记载了,利用族谱打赢谋占风水的官司。这场官司的起因、经过、结果,全部反映在明万历“汉阳知府喻三玄的印帖”里,现将该帖附后:

 

         例文、知府喻三玄印帖

         湖广汉阳府为给帖付照,以妥先灵、以杜后患事。准本府知府喻三玄关称:原籍江西,始祖必胜公于元朝元统二年甲戌(1334年)安葬丰城县梧冈村南神桥,地名紫竹山,迄今二百余年。缙绅裔胤由此兆芳,科第世家,自兹发迹。至大明宣德二年(1427年),族伯太子少保刑部尚书曾祖喻宗祥葬之坟内,司寇伯具奏回籍祭扫,蒙抚巡道悉以宦途情诣垂念先人。辄动官帑,议建石牌坊于墓前,以垂不朽。府县印给付喻观泉、喻玉琛亲枝看管,又经六十余年。近因观泉一门伶仃、玉琛之孙仲廷因而孤弱,窥伺风水者乃敢乘机起衅,妄绍亲枝者即以同姓造端。忽旧岁六月,被同姓南溪喻文八、喻明一(府印一颗)等姓同而宗谱不系,欲认祖,而源本无干,假势偷丈坟前拜台神路,视为陆地,统众强伐坟禁树木。喻仲廷等状告军门陆,并守巡二道批府发县勘问。蒙本县汤父母亲临踏勘,审得文八、仲廷并非同派,且前坟地历宋元明三朝,毫无干涉。即以擅砍禁树,拟徙申招,府县卷存。诚恐豪谋未遂,日后仗持财势欺凌本宗,复起争端等情,关府准此,又该本府看得。人生本乎祖,自有宗派。水木本源,安敢妄认?但喻三玄世居宦途,附籍外属,祖宗一念,能无豫图?合行给贴以付喻仲廷等子孙收照,世守祖坟,以时祭祀。如喻文八等仍敢争扰,许执此帖质之郡邑大夫,重惩以罪不恕。杜绝后虞,庶绥先灵于地下,而祖余荫垂之百世不朽矣。须至帖者。

        右帖给付本宗喻(府印一颗)仲廷修祠掌谱,廷升、廷试、廷仕、廷梅等子孙永远收照(丰城县给印帖、并存未刻)。万历二十五年(1597)七月二十日给府印一颗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3、收宗睦族,凝聚人心。我们常见谱书有这样的记载:“宗族者,祖宗之枝叶也。薄视宗族即薄视祖宗,葛藟犹能庇其本根,況人乎哉!”范文正公云:“宗族于吾固有亲疏,自吾祖宗视之,均是子孙,固无亲疏也”,是故“血浓于水”。同宗之者,本属血统,无需分出亲疏,宜皆礼让相接,恩义相维。即间有事端,应委曲调停,务使平心退让。所谓虽小忿,而不废懿亲也。若以少侮长,以尊凌卑,恃富欺贫,恃强欺弱,非宗人之行为。谱书又云:“兄弟者,分形同气之人也。昔有诗云:‘同气连枝各自荣,纤微言语莫伤情;一回相见一回老,能得几时为兄弟’;‘兄弟同居忍便安,莫因毫末起争端;眼前生子又兄弟,留与儿孙作样看’”。要求摒弃“相逢为路人”的鄙俗,做到喜相庆、哀相吊、弱相扶、孤相恤,婚姻有别,尊卑有序,使血浓于水的感情,在同宗姓氏中煥发燃烧,而不致兄弟鬩牆。今人虽重血统,但不唯血统,实际婚姻相配后,不是血统,也成血统,故不能强求血统,人人皆兄弟。如此而视天下人,整体国民,就能像国父孙中山所讲,便由宗族团结,最终达到全民族团结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4、弘扬祖德,启迪后人。人们在编修族谱时,不难发现两个共象:一是辑录了家族史上许多人物传记;二是始祖(包括得姓始祖和迁居的创业始祖,有的族谱称为基祖)总是在艰苦创业之后,广行仁善,开办学校,培育后代。对此发人深思,这是为什么?思来想去,转到一个问题上,“弘扬祖德,激励后嗣”。读了先辈的感人事迹,不自觉地激发自身,要努力奋发,决意“立功、立言、立德”,为后世做出榜样。比如美国历史上有这样两个家族,对宗人很有启发。著名哲学家愛德华,他八代人中出了13位大学校长、100多位教授、80多位文学家、20多位议员、1位副总统。另一个是臭名昭著的酒鬼赌徒珠克,他八代人中有300多个乞丐和流亡之徒、7个杀人犯、60多个诈骗犯和盗窃犯(《民主与法制》总96期)。“但愿名垂千古,不要遗臭万年”,人们总是趋向前者,不学后者,这是人类社会的共象。正因为有此共象,才使中华传统美德,得以延续和流传,代代相传,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的一个奇特现象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喻刚伦撰于重庆大足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014年10月14日
关注姓氏文化
  
二维码

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

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 微信登陆
加入签名
Ctrl + Enter 快速发布
安全联盟